江西省上犹县图书馆

客家手工榨油坊

发表时间:2020-03-21 15:12

民间传说,北周时期(公元557-581),一位从中原迁徙到赣南来的赵木匠发现赣南的山峦上到处都生长着一种常年碧绿的油茶树,它的果仁富含油脂,于是这位聪明的木匠便在北方石槽榨油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客家人“盘碾锤撞”的榨油坊。这座榨油坊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撞锤组成。更可贵的是这座榨坊在榨油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文意蕴的诗性氛围。
  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树的果仁,每年寒露过后,开始上山摘果桃,这时,山歌朗朗,青年男女一边摘果桃,一边在绿树丛中谈情浪漫。果桃收回之后,暴晒脱壳,选出果仁挑送到榨油坊焙干脱水,排队候榨。
  榨油坊一般都建在村落集中、水源充沛、绿树掩映的小溪岸边。每年立冬这一天是“法定”的榨油开工日,榨坊老大带领榨工和在场的榨油客户,点亮蜡烛,燃起红香,虔诚地在赵公祖师神位面前,三跪九叩,挚请他从天上下来“指导”一年的榨事。
  第一道工序是将焙干的果仁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由水车带动,水车的直径一般在2米以上,碾盘的直径一般有4米多,所有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咿呀作响。
  果仁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
  客家手工榨油坊的“主机”是一根粗硕的“油槽木”,它必须是一根百年以上的松木,或是百年以上的红凿木,长度必须5米以上,切面直径不能少于1米,树中心凿出一个长2米、宽0.4米的“油槽”,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长达5米有余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由于木质油槽共鸣腔极好,撞锤与“进桩”的撞击声,有如长鸣的金钟,顿时与阵阵油香搅缠在一起从油坊里飘荡出来,嗡嗡然,恰似星外传来的天籁,弥漫空旷,遥遥不散,半夜里,梦中醒来,让人猛然回到远古的诗境:“夜半钟声到客船……”
  立冬后的榨油季节,正是农闲时期,暖洋洋的榨油坊,是客家人的暖冬俱乐部。前来榨油的人,大都带了水酒、玉兰片之类的食品。油坊附近上了年纪的农民,有事没事都聚在油坊里“把酒话桑麻”,一时荤山歌、素山歌,汪洋恣肆,豪放不拘。油香里,一股股浓浓的人性美韵,让人“酒不醉人人自醉”。
  榨油季节结束之日,榨工将油坊洗扫干净之后,摆一桌丰盛的完工酒,像开工时一样,众人先在赵公神位面前顶礼膜拜,将祖师送回天堂,然后划拳行令,不醉不散。
  客家人从创制第一座油坊沿革至今,沧海桑田,一千多年了,然而它的工艺流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因为淳朴的客家人,一开始就将这种生产方式营造成了一种充满了人情味的民俗事象,尽管多快好省的电力榨油机早被一些生意人引进客家地区,但难舍手工油坊意蕴的客家人,却一直坚持着不愿将那根粗硕的榨油木淘汰出局。
  “无可奈何花落去”。榨油坊,客家人这个诗意浓浓的民俗事象会渐渐消逝么?
  ( 阳春)

分享到:
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上犹县稍口行政小区文化艺术中心
联系电话:0797-8540019
邮箱:sytsg2008@163.com
服务时间:周二至周日上午8:30-12:00,下午14:30-17:30

登录
登录
其他账号登录:
留言
回到顶部